2019.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

Thematic Website

新闻与资讯

个性与共性、交汇与融合 ——双簧管与笙乐器工作坊综述

信息来源: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 发布日期:2019-07-26 21:14: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41:35

7月19日与20日下午,2019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BICW)继专家讲座、音乐会、个别课与小组课等系列活动后,又推出了另一重要活动内容——“双簧管与笙乐器工作坊”。此次乐器工作坊邀请到了来自法国的双簧管演奏家瓦莱赫·列日邦都特(Valerie Liebenguth)和中国的笙演奏家王磊,分别为学员们进行乐器的讲解示范并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工作坊主要分为“乐器法”和“作品演奏”两个单元环节,在7月19日下午的“乐器法”环节中,法国双簧管演奏家瓦莱赫·列日邦都特主要针对双颤音、双泛音、双吐、微分音演奏等双簧管特殊演奏技法及音色进行了介绍和示范。以上演奏法在共性写作时期的作品中几乎很少用到,但在现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则有着相对较多的运用。演奏家王磊也通过对音乐作品片段的示范,对中国传统笙的颤音、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微分音、历音等演奏技法及音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两位演奏家的介绍,使学员们对双簧管和笙这两件乐器的演奏技法和独特音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两件乐器的共性与个性也在演奏家们的讲解和示范中得以清晰地显现。

一方面,同为簧片类吹奏乐器,二者在诸如单吐、颤音等演奏技法和气息的运用上都有着不言而喻的相似之处,这便是它们共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它们分别来自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赋予了它们不同的表现特征;此外,乐器本身不同的构造也使它们的音色各具特色,双簧管以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见长,而笙则可以演奏出装饰性或立体性很突出的和音。这些都是它们个性化的流露。而当这两件共性与个性并存的乐器相遇时,会产生出怎样的音响效果便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开大家的疑惑,组织方特意安排两位演奏家以重奏的形式进行现场演绎。双簧管演奏家瓦莱赫·列日邦都特选择了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的片段,与中国笙进行合作,而笙演奏家王磊则选取了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作曲系郝维亚教授的《万里行》和陈欣若教授的《大协奏曲》的片段,与双簧管进行搭配。两种乐器在上述中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既表现出了音色上各自的鲜明个性,又显现出了高度的音响融合性。例如笙在演奏和音时,虽然清晰地区分出了与双簧管的音色差别,但同时也扮演了和声背景的角色。因此,整体音响效果听起来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有着高度的融合性。这也使在场的学员们对这两件乐器所共同制造出的音响效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二位演奏家进行了现场问答式的互动交流。

7月20日下午的“作品演奏”环节由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作曲系副主任常平教授主持。他强调,本次“双簧管与笙工作坊”一方面是想让学员们重新认识这两件乐器。以双簧管为例,很多人对于它的印象仅停留在优美、抒情性强,音色具有浓郁的田园特征上,但这还不够全面,它还有很多不同的音色,需要大家去进一步了解。因此,本次工作坊邀请到了瓦莱赫·列日邦都特和王磊这二位演奏家,就这两件乐器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会对学员们今后的创作有所帮助。另外,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一直关注中国民乐与西方乐器应该如何配合,这也引发了很多作曲家在这方面的思考,例如什么样的中、西乐器可以搭配,它们之间的搭配是否具有可行性等。因此,激发年轻作曲家们对创作的思考、在创作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正是本次工作坊的又一目的。

“作品视奏”环节共演奏了11位学员的作品,常平教授和两位演奏家分别从作曲和演奏的角度,给学员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整体来看,学员们的作品都很有想法和创意,但在作品演奏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记谱方式不够简洁明了、表情记号不够详细、音响平衡性有待加强、音程跨度过大、有些演奏技法或音响无法实现(如笙的下滑音、双簧管复杂的旋律与人声无法同时进行)或是演奏指法不顺手等。

为期两天的“双簧管与笙乐器工作坊”通过专家们现场近距离的示范与指导,不仅使学员们加深了对双簧管与笙这两件乐器的认识,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于乐器使用和音色音响开发的思考,尤其是在如何处理中、西乐器的融合性方面给了他们很多启发。在当今世界多元发展和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紧密的时代背景下,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汇与融合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当代艺术家们在力求保持自身艺术个性的同时,也必然受到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个性中探寻共性,在共性中寻求融合,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家们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编辑:唐小茜

文:刘畅

图:刘曌、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