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闻

Academic News

学术研究

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信息来源: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 发布日期:2022-12-20 23:15:00 更新日期:2023-12-07 18:11:15

  2022年12月3日上午9时,“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幕。开幕式分为嘉宾致辞和《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首发式两个部分。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校长俞峰,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杜永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会长宋瑾,《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原院长、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次炤,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出版社张伯瑜社长,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学系安平主任相继致辞。活动由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学系副主任潘澜主持。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党委书记赵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韩锺恩、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副校长柯扬、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学报》常务副主编温永红、音乐学系教授姚亚平、邢维凯、周海宏等嘉宾参加了开幕式,线上3千多人观看。




  于润洋先生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学家、教育家、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原院长,是中国音乐学界公认的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史领域旗帜性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艺术学学科重要的顶层设计者。对我国艺术学学科、音乐学学科的构建、研究、教育均有卓越的贡献。

  2022年是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时逢《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正式出版一周年。为了纪念于润洋先生在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两个方面的学术成就,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人民音乐》杂志联合主办“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学系、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出版社、《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学报》编辑部、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理论研究中心、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网络信息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全国逾五十位音乐学专家参加本次研讨会,纪念于润洋先生。




  俞峰在讲话中介绍了于润洋教授的生平,高度评价了他的音乐成就和贡献。他表示,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纪念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第四任院长,杰出的音乐学家、教育家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的建设和中国音乐学事业乃至艺术学科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追思和学习他崇高的人格风范,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踔厉奋进,把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俞峰从学术研究、教育教学、高等教育管理等几个方面对于润洋教授的重要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于润洋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史这两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富有成效地推动了音乐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同时,于润洋先生对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他带领同事们以拓荒者的勇气,筚路蓝缕,从无到有,在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建立起系统的音乐美学学科体系,并获得了多项引人瞩目的成果。

  于润洋先生在西方音乐史领域中也同样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一贯倡导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治学理念。他的专著文论《悲情肖邦》《歌剧<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西方音乐通史》(主编)、《音乐百科全书》(主编),对于中国音乐学术发展影响深远。

  于润洋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教育家。他在中国音乐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国内西方音乐史和音乐美学两个方向的首位博士均出自他的门下,他培养的一批优秀人才,目前已成为中国音乐学事业的中坚力量。

  于润洋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高等教育管理者。1983 年出任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科研,1988年至1992年担任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院长,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担任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行政领导之外,于润洋先生还以其在国内艺术学界卓越的声望和影响力为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俞峰指出,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于润洋先生,就是要弘扬他潜心治学、潜心治教、立德修身的精神;学习他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善于作为的拼搏精神和实干兴校的工作作风;学习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魄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与执着;学习他富于创造性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善于团结同志、虚怀若谷的人格风范;学习他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正廉洁的精神品格;学习他爱校如家的深厚情怀;学习他对学生、对晚辈的大爱无疆和长者之风。

  俞峰最后强调,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埋头苦干,把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的建设和中国音乐学事业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杜永寿代表人民音乐出版社致辞。他在讲话中表示,举办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既是对于润洋先生本人学术成就、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追忆,也是循着先生的足迹所开展的学术交流盛事。活动对于缅怀于润洋先生杰出的学术贡献,高尚的人格魅力,传承他弥足珍贵的治学精神,推动中国音乐学科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杜永寿回忆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在最近20年时间里出版的于润洋著作和人民音乐出版社旗下的《音乐研究》杂志发表于润洋学术论文的情况。他还特别指出,由于润洋担任主编的人音版2004年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之前,先后在28个省市自治区发行了15年,惠泽数以千万计的高中学生。

  杜永寿重点介绍了此次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的情况。这部书稿是于润洋先生亲笔写就的教学笔记影印本,共计6卷本,多达1590页。今年10月,这套书稿从3万余种出版物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这个奖项的评委来自中宣部出版局、原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权威机构,每三年评选一次。

  杜永寿最后表示,期待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全国广大音乐工作者进一步紧密合作,携手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回馈社会,回馈人民,为繁荣新时代优秀音乐文化,助力音乐事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杨燕迪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致辞。他说,于润洋先生作为中国音乐理论界、音乐学界公认的旗帜性代表人物,对于中国音乐的理论学术研究和整体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产生了深远的至今仍然在发生效力的强烈影响。这种贡献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于先生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全局观和方法论意识,因而他的言论、著述、管理和教学均对整体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学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例如他历来提倡的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立场,在很多学者的纪念文章、观点和著述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及,这说明于先生在这方面的理论立场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和共识,这一点对他本人也有极其深刻的启示。

  杨燕迪指出,于润洋先生在《人民音乐》2009年第1期上发表的《关于音乐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是一篇对中国音乐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文章。文中涉及了历史与理论、音乐学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理论立足点与历史—当代的理论资源、社会—历史阐释与音乐本体分析、音乐文本自身与对它的体验和理解、思想和表述,共6个方面重大问题的论述。这些问题是每个音乐理论工作者和音乐学家都会面对的深层方法论问题。

  杨燕迪回忆了于润洋先生作为西方音乐学会的名誉会长,对学会工作的关怀和指导。他认为:第一,于润洋看待西方音乐及其历史具有大局观,具有高远的视野和引领性的开拓精神,这尤其体现在先生所提出的至今仍在对西方音乐研究的学科产生巨大影响的音乐学分析的理论理念上。另外,他在1998年发表于《人民音乐》的另外一篇重要文章《关于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对西方音乐中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和创新意识进行了高度的富于哲理意味的概括和总结;第二,上述宏观的理念思考又都落实在非常踏实和细致的个案研究中。这种踏实的史学研究精神都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于先生对肖邦、瓦格纳、巴赫、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个案研究以及他的教学手稿,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发扬。




  宋瑾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主办和承办单位表示由衷的感谢。

  宋瑾回忆了自己从年轻时求学、攻读博士学位,到留校工作,长期以来与于润洋老师的师生情谊。做学问,要甘于坐冷板凳;做学问,要学会处理好历史与逻辑、知识与思想、理论与实践、本门知识与相关知识、经典知识与前沿理论、感性体验与理性表达等关系;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不要过于追求物质条件,活得有尊严就可以等等,这些于老师给予的教导他一直作为座右铭,给他极大的鞭策。回想起这一切,万分感动,唏嘘不已。

  宋瑾表示,今后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依然要以于老师为榜样,为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尽心尽力,也为母校的发展尽职尽能。




  张萌代表《人民音乐》杂志致辞。他说,于润洋先生长期担任《人民音乐》的编委和顾问,从出版的层面引领着我们。从1979年《人民音乐》复刊以来,一直到他去世之前的2012年,他在《人民音乐》上一共发表过22篇文章,时间跨度非常长,体现了学术研究中非常值得年轻学人发扬、继承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照。

  于润洋先生在《歌剧<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中,向学界展示了一种创新性的研究模式——音乐学分析,对当代中国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观念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个创新背后所隐含的是于先生对于当时的中国音乐学研究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社会历史学派的学术范式面临危机的一种深刻反思,以及新音乐学研究思潮的积极回应;带有鲜明的对现实的关照和批判意识,展示了一位研究者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和学术影响力。

  我们今天纪念于润洋先生,除了挖掘他研究成果当中蕴含的思想之外,还要思考如何在理论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实现人文价值的一种自在性,如何通过对现实的深切关照,实现我们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是我们所有音乐工作者,一生都要思考和探求的终极话题。于润洋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价值的思想遗产。




  王次炤以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致辞。他首先介绍了中心成立的来龙去脉。2012年于润洋老师提议成立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美学研究中心,王次炤兼任主任,时任美学教研室主任何宽钊担任副主任。2015年于老师不幸逝世,家属按照于老师的遗愿,将珍藏的数千册图书和CD捐赠给学校。2016 年在郭淑兰书记和俞峰校长的支持下,学校接受了于润洋先生夫人的藏书捐赠。鉴于于先生在音乐美学和音乐史学两个领域的成就,王次炤建议把原来的“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美学研究中心”改名为“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并增补当时的音乐学系副主任兼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潘澜为副主任。中心成立以来,遵照于老师定下来的工作宗旨,作为一项寂寞的事业,默默无闻、埋头苦干。

  王次炤介绍了中心从2012年成立到现在10年间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研究于润洋学术思想,整理发表于润洋遗稿,整理出版《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组织一系列科研课题研究及成果出版,如“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西方新音乐学以及在新音乐学研究的背景下音乐美学研究”;2017年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委托,组织编写《音乐鉴赏》普及教材,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受音乐学研究所的委托,组织全国音乐美学和音乐史学专家承担了研究课题“中国专业音乐理论运用与发展”,目前已经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签约,即将出版;2018年根据于老师当年的提议,王次炤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的工作时,将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确定为全国音乐类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的必修课;组织音乐美学专家展开了关于音乐哲学和音乐美学的大讨论,编写《音乐美学专题研究》和《音乐哲学专题研究》两本教材,已于今年年初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签订了出版计划,即将于明年完成交稿。

  王次炤最后表示,研究中心将继续遵循于润洋先生的教导,脚踏实地地继续履行音乐学研究这项寂寞的工作。今天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于润洋先生对音乐美学和音乐史学的杰出贡献,不仅仅是一种怀念和敬仰,更是一种学习和继承,于润洋老师的精神永存,必将永远鞭策我们继续前进。




  张伯瑜代表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出版社致辞。他从自己本科的求学阶段到出国留学、回国任教这几个时期中和于润洋老师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细节谈起,包括于润洋先生的思想观点、和蔼包容的性格和廉洁奉公的品行对他产生的影响。

  张伯瑜结合具体的人和事着重谈了于润洋先生四个学术品格:

  第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术观念。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的各种思潮进入中国。在一次会议上,于先生提出中国的音乐学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张伯瑜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其自身的价值,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对此应该都没有异议。

  第二是实事求是的学术与人生态度。学院编撰《音乐百科全书》,工作进行了很多年,随着学术发展,对待某些材料的观念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怎么办?怎么处理这些材料?是继续出版还是放弃?在一次会议上于先生提出,大百科的编撰时期是中国音乐学家的认识水平问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术状况,跨越一个时代再来审视会发现很多问题,但不影响出版;但是作为百科全书,中间有些错误是可以纠正的,有些不太符合的条目是可以删除的,但是要坚持把这本书出版,以便前面的工作不会浪费。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出来一种高度的包容。

  第三是扎实严谨的学术风格。在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于润洋音乐美学论文集》英文版工作中我深有体会。于先生的论文写作中参考了大量哲学美学等音乐之外的一些文献,有些文献是从不同语言翻译成中文的,如果把这些文献翻译成英文,就需要找到原文献、原文著作,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于先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他查阅资料,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另外,按照英文出版规范进行再编辑时,需要整合参考文献,加上索引,这在中国的出版物上是不多见的,于先生在这项繁琐的工作中做了积极配合。在翻译英文版文集的过程当中感觉到于先生非常高超的音乐本体分析能力和哲学层面的思考能力。他的论文中包括很多对现代、后现代的存在主义、阐释学、现象学等方面的研究,思维非常超前,可以看出他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是学统意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学术传统,这些传统体现在招生标准、教学结构、毕业要求等各个方面。例如,音乐学系曾多次讨论本科招生中是否坚持考钢琴,因为有学生会演奏其它乐器。于先生认为,考钢琴作为音乐学系的传统执行了很多年,还没有达到可以放弃的程度。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有些学生如果在其他方面显示出特殊的才能,可以作为特例来考虑。当时我正负责音乐学系的工作,所以这些看法对我影响非常大,我接受了于先生的这种理念,其实我自己就曾是特例的受益者。这体现出于润洋先生对学统的坚守,但并不排斥变通处理的方式。

  张伯瑜表示,通过追忆这些对他影响非常大的小事细节,表达对于先生的敬仰之心和学术人生的敬佩之情。

  他最后感慨地谈到,人生的价值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去感知世界,另一种是被世界所感,我们追求的不外乎这两个丰富性。于润洋先生先我们走了,他个人感知世界的行为终止了,但是他被社会被世界所感知的力量在不断增强。像今天的研讨会就是他被世界所感知的一种体现,他的音乐思想依然被社会所广泛感知,这是于先生生命价值的一个延续。




  安平代表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学系致辞。他说,于润洋先生离我们而去已有7年光景,全系师生缅怀于先生的学术风范和谆谆教诲,不断重温先生留下的学术成果和思想遗产,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浩然气象成为推动音乐学系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的动力资源。

  安平对于润洋先生的学术渊源及治学思想进行了解读。他说,于润洋是新中国第一批优秀的音乐学者和理论家。他曾于1956年公派赴波兰华沙留学,师从著名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在读期间,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典,深入了解音乐美学研究前沿,初步建立起个人的音乐美学观念和学术立场。1960年回国以后,于先生在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学系担任教师,同时在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史领域展开教学,这赋予了他在音乐学研究上的双重格局和学术身份,使他拥有了指导中国音乐理论建设的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广博的文化情怀。

  在具体的治学观念和方法上,于润洋教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音乐技术理论、史学方法和审美观念在音乐学研究中的基础价值,主张从人对音乐的基本体验出发,捕捉研究灵感和具体问题,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深入阐释经典音乐作品的审美特点、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价值。

  在史学研究领域,于润洋教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术评价。在1993年发表的长文《歌剧< 特里斯坦与伊苏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中,他不仅为我国音乐史的个案研究树立了典范,还提出并示范了音乐学分析这一重要的理论方法。他对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长期研究,体现着他对肖邦钢琴音乐和精神风骨的热爱,更展现出他深沉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追求。他的《悲情肖邦》一书展示了中国音乐学学者对肖邦音乐文化内涵的独特关注。

  在教学方面,于润洋教授主持编写了适合于专业院校学生学习,拥有学理深度的西方音乐史教案和教材。由他同我系骨干教师共同编写的《西方音乐通史》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屡获奖项,至今依然是我国音乐史教学的经典读本。《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套珍贵的手稿使我们了解到于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西方音乐史教学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果,更使得曾经亲身聆听先生教导的师生倍感亲切,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在音乐美学领域,于润洋教授不愧为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要启蒙者。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在美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上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强调对音乐作品审美内涵的深度体验和剖析,更在教学中鼓励独立见解和思想创新。他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成为音乐美学专业师生的必读书目,而他在不同时期撰写的论文则成为我们观察其美学思想历程的重要文献。

  于润洋先生在音乐研究与教学中一贯倡导音乐美学与史学的相互结合。他曾经多次指出音乐美学研究需要以音乐史研究为重要基础,而音乐历史研究则要指向深层的艺术阐释和学理思想,二者互通互补才是一种理想的研究状态。于先生的这一论断不仅是他个人治学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我系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勉励,鼓舞我们在新的研究起点上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安平最后对于先生的家人表示了特别感谢。先生去世后家人遵照遗嘱,将先生多年积累的书籍文献,无私地赠与学校,使师生拥有了一个研读先生著作,追忆先生大师风范的独立空间,这就是2016年成立的“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当我们置身于这间宽敞明亮的书房,翻看一册册珍藏的书籍时,总感到先生并未走远!最后,安平代表组委会宣布“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接下来,研讨会通过在线方式举办了《于润洋西方音乐史学教学手稿》的首发式。首先,播放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制作的介绍该教学手稿的短视频,简明扼要地从手稿产生的历史、出版过程,到手稿的教学内容与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概述。


        


  继而,人民音乐出版社向各主办单位赠送一套六册的《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各位主办单位领导展示了赠书。






  开幕式之后,研讨会进行到专题发言,板块依然由音乐学系副主任潘澜主持。首先是于润洋先生的三位同事、好友代表——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原党委书记郭淑兰、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美学专业教授张前、潘必新发言;之后是唯一聆听过于润洋先生教授“西方音乐史”课程的1978级音乐学系本科班8位学生代表王次炤、余志刚、刘经树、郑祖襄(周青青代念发言稿)、戴嘉枋、周青青、修海林、王时先后发言;最后是于润洋先生的家人代表、女儿于沛发言。




  郭淑兰在发言中着重谈了于润洋先生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是上世纪80年代,于润洋作为音乐学院的院长,认真研究学生重技轻文、重技轻艺,学生一般文化素质和音乐文化素质薄弱等问题,率先在学院进行教学体制改革,试行学年学分制,开设出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知识视野,改变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一改革当时对全国专业音乐院校的改革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后来全国其他音乐院校也相继试行了学年学分制,对专业音乐人才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于润洋对专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分析音乐教育当中的最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他发表的《对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中,透彻的阐述音乐教育中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即做音乐家与做人的关系;一般文化、音乐文化素质与专业主科的关系;基本功训练与发挥创造性的关系;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与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对音乐教育教学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郭淑兰谈到,于润洋教授对我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除了在专业技能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一种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有丰富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责任感的人。其中的道理就是,学校如何处理好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生如何处理好做音乐家和做人的关系的阐述,这一思想一直成为我工作实践中的重要指导。这次学术研讨会,对于先生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开展深入研究,这不仅是对于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最好的学习和传承。




  张前教授说,于润洋先生年长我两岁,但他却是我在音乐学界最为钦佩和崇敬的学者之一。他青年时代被国家公派留学波兰,随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丽萨女士进修音乐美学。归国后,于先生开始了他终生从事的音乐教育事业,并且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在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首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史,受到听课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他认真读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也在音乐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在于先生的影响和带动下,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为志同道合的中青年教师创建音乐美学这一新型学科,并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和批准。后来又经过多年的奋斗,音乐美学教研室荣获教育部先进集体的称号,于先生当之无愧的成为这个集体的核心和学术带头人。我作为音乐美学的后学之一,多年来在音乐美学这个集体中受到于先生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获益匪浅。




  潘必新教授说,于润洋教授有一种品质特别令我感佩,那就是对所从事的学术事业倾心倾力地执着与坚守,把生命与事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学者情操。这种学者情操像一条红线,贯彻了他的一生。潘必新回忆了作为邻居和于先生交往的一些细节,如于先生通过阅读黑格尔著作原文学习哲学和外语,收集翻译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史文献资料,学习德语、日语、英语等外语工具的情况。别人正在苦闷彷徨的时候,于润洋教授却扎扎实实地在为今后的学术研究积累资料、锻造工具。

  潘必新教授最后用改写郑板桥赞扬竹子的题画诗来形容于润洋教授的学者情操:“咬定学术不放松,立根原在本性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终身追求学术,热爱学术,把学术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就是于润洋教授的本性,这就是他的学者情操!

  专题发言的第二部分是聆听过于润洋教授西方音乐史课程的1978级音乐学系本科班的各专业学生代表发言,于润洋使用这套教学手稿只教过这一届学生。




  第一位发言者兼该班级发言部分的主持人是王次炤教授。王次炤首先介绍了这个班的基本情况,并深情地说,他们确实非常幸运,遇到了很多的好老师。教他们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是冯文慈老师,中国近现代音乐是汪毓和老师,中国当代音乐是梁茂春老师,中国民歌是耿生廉老师,中国民族器乐是袁静芳老师,说唱音乐是张鸿懿老师,西方音乐史就是于润洋老师。西方音乐史是所有课程中,时间的跨度最长,总共一年半时间,三个学期,课量非常大,对他们各专业方向的同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次炤说,这门课对他是一个改变命运的课堂。他从于老师为学生修改三个学期的课程结业文章谈起,在于老师的影响下广泛地听音乐,记笔记等,谈到大三选定音乐美学专业,投入于老师的门下,又回溯了大学入学考学时第一次见到于老师的细节。他说,整整 37 年的师生缘,他是于老师做人做事、治学治校等各个方面思想的受益者。于老师的课堂改变了他的命运。




  第二位发言者是余志刚教授,他曾经长期担任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目前是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的副会长,是于润洋教授唯一一位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学生。他发言的题目是《回忆于老师的第一节课》。

  余志刚说,1980年9月6日,全班聚集在教室里,怀着兴奋和渴望的心情聆听了于老师的第一节西方音乐史课。他回忆了第一节课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内容、为什么要学习西方音乐史、这门学科理论性与科学性的欠缺、方法论方面西方两种流派的弱点及其对我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影响。在方法论上,于老师指出应该坚持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坚持反映论这个基本的认识论原理;第二条是这种反映不是直接的和简单的,而是十分曲折的有很多中间的环节。直接推动音乐发展的是音乐自身的内在矛盾,即不断更新的内容和不能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之间的矛盾。音乐史研究必须揭示这个内在的矛盾,指出其产生的根源,同时也要具体考察这种矛盾的状况,观察一种新的形式如何在内容要求的前提下代替了另一种形式,从而不断地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坚持这两条原则,克服前面提到的两个极端,就能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音乐史学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

  余志刚说,于老师一生中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音乐史学研究方向,既反对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和极左的影响,又能很好地吸收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最终在90年代形成了著名的音乐学分析的理论。

  在谈到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的任务和目的时,于老师提出两点基本要求:第一是要尽量系统地接触历史上的各种音乐现象,第二是要为如何分析各种音乐现象打下初步的基础。他特别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以论代史,也不能搞史料堆积,被史料淹没。

  于老师在讲到这门课的目的时指出,“要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就必须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了解别人走过的路,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回过头来再看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我们就会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西方音乐史的第一课吧,它真的使我们受益终生!




  第三位发言者是刘经树教授,他是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是该班第二任班长,也是于老师本硕两个阶段的学生。

  刘经树说,于老师不光教导我的学业,而且教导我的做人。他高尚的人格和一生认真的学术态度和对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在指导着我的做人及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于老师经常告诉我,音乐学同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不同,它毕竟是一项寂寞的事业。这里永远不会有什么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更不会有任何经济的效益,也命中注定不会有多少人会去真正地关注它。现在回想起来,40多年前跟于老师上主课的内容,于老师教导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第一点,音乐学学习最主要的就是求真,音乐学的“真”就是认真研读,掌握文字记载的第一手资料,这是音乐学的起步;第二点,音乐学的任务就是解读音乐作品,阐明音乐史作品的结构;第三点,还要阐述作品的艺术学内容;第四点,通过音乐学资料、分析和阐释,音乐学必须得出结论。

  刘经树回忆了本科和硕士阶段随于润洋教授学习专业的情况,以及于老师为他争取去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他说,我在德国科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深切感受到于老师从1981年起在必修课和主科上给我打下的音乐学基础是如此的扎实和如此的必要,老师的理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术真理。于老师给予了我为师为父般的关怀,我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我的每一篇论文和发表的文章他都会过目,并提出意见。我永远感谢恩师,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第四位发言者是郑祖襄教授。郑祖襄毕业即留校教书,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史教研室主任,音乐学系副主任,目前是浙江音乐学院教授。郑祖襄因故未能到场,由周青青代念发言稿,他的发言题目是《世道无常,科学永存》。

  郑祖襄介绍了第一次课的情况。于老师并不直接开始课程正题,而是先概要地介绍了西方音乐史学科的历史,这对于开启学生对西方音乐史学科的认识,意义是不可或缺的。于老师说,音乐学在中国还不是科学,激励学生为中国音乐学的科学化而努力。音乐艺术与文化相关联的方方面面在于老师的课上得到了深刻的论述,显示出他在西方历史文化上的广博知识,又显现出他严格的音乐史学逻辑和个人学术特色。让我们这些初入音乐学门槛的学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既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思想方针,也是人文学科发展的思想方针。论及西方音乐史上一些著名音乐家,于老师在课堂上也常会针对中国音乐发展现实有所评述。大学是青年人的美好时光。一学期、一学年、每门课,学生都可以沐浴到每位老师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短暂的五年会一晃而过,但科学的知识和精神会陪伴着人的一生。




  第五位发言者是戴嘉枋教授。他是该班的班长,曾经担任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音乐学研究所所长、院长助理,后来调至文化部任教科司副司长、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和第一副院长,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目前是名誉会长。 

  戴嘉枋回忆了于润洋教授西方音乐史授课的情况,主要从因材施教、教材使用两个方面展开。因材施教方面,尤其是针对学生音乐基础欠缺、对西方音乐的了解不系统的问题安排了西方音乐欣赏课,让他影响深刻。

  戴嘉枋回忆了三个版本西方音乐史教材的编写使用情况。他们除了主要听取于老师讲课,也使用白皮版(1962年张洪岛编)、蓝皮版(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于润洋参与编写)作为学习参考。而1996年于润洋教授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目前是我国音乐院校公认的权威的西方音乐史教材,该书是多人编写,整体框架设计由于先生主持,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于先生对西方音乐的学术理念。戴嘉枋对三个版本教材进行了简要的述评。他同意余志刚的回忆,认为于老师课程绪论部分的讲解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第六位发言者是周青青教授。她曾是该班副班长、团支部书记,曾任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主任、音乐学系主任。她的发言题目是《于润洋先生对我的学术影响》。

  她认为在于润洋老师的课上受益匪浅,打下了扎实的西方音乐基础,在以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对比,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周青青回忆于先生的教学风格。先生上课语速较快,思维很敏捷,内容充实,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学术引导和学术训练。于先生的讲授不是被动地罗列音乐材料,而是有繁简选择;同时讲授伴随着音响聆听,这是对接受者、对于课堂教授内容的加强和验证,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也渗透进了接受者自身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于先生的课不仅讲音乐,而且有大量的人文内容,没有音乐与人文两张皮的弊病,而是与作曲家的创作紧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学识广度。对于期末考试文章的点评,让她乐于接受,且铭记终身,始终伴随着她的学术研究过程。于先生的授课不仅严谨,而且渗透着情感,这种带着温度的学术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周青青最后说,于先生的学术风格和人格一直是我心中的典范。让最好的教师站在课堂上是学生的心愿,也是培养音乐学合格接班人的必要。




  第七位发言者是修海林教授。他毕业留校,曾任学校音乐学研究所的所长,目前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修海林的发言题目是《回忆于润洋先生的西方音乐史课》。他说,能上于先生的西方音乐史课程非常幸运。他回忆了第一堂课于先生对学科历史的梳理,强调音乐史作为音乐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修海林回忆说,于先生特别重视方法论问题。先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学术特点和不足,还特别要求学生关注西方音乐史上有关音乐形式风格的变化和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音乐现象,要看到音乐与社会发展、文学艺术、重大社会变革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认识音乐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先生说,音乐史研究缺少理论性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强调要一点一滴的进行研究。于先生对学生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基本的音乐历史现象要有系统的叙述;二是要有初步的认识历史上音乐现象的能力;三是要登高望远,才能看得清楚。

  修海林说,于先生的讲课是全景式的,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分析。他的讲课涉及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背景、社会制度与变革、社会阶层的变化、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甚至宗教改革、重要事件、文化艺术的变革发展;又具体讲到各种音乐类型题材的变化、音乐的创作、音乐生活的变化,作曲家的生平、经历、情感,以及对作品的分析认识。

  修海林最后说,这门课的历史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课程本身。它是我们进入音乐学训练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的厚重和系统、深度与广度、分析和思辨让我们获益匪浅,影响了我们的音乐学之路。




  最后发言的是王时教授。他毕业后留校,在作曲系担任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工作。王时回忆了本科学习阶段时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尤其从于老师的教学中获益巨大。从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中,可以感觉到他严谨的工作习惯,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极好的音乐感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时回忆和于老师多次学习交流的一些细节。

  王时说,于润洋先生的《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以手稿影印的形式出版对于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乃至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从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老师严谨的工作方式、独创性的思想,以及很强的责任感。我们要认真研读手稿,更细致、直接地体会其中细微的感觉,更好地打开我们的视野,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思考。

  主持人潘澜总结说,1978级嘉宾的很多回忆令人深受感动。感谢各位老师将封尘多年的历史又带回到大家的记忆之中,其中的很多发言都让人对于润洋教授的思想深度、音乐史观、方法论和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印象,弥足珍贵!




  专题发言的最后,于润洋先生的家人代表、女儿于沛发言。于沛从家人的视角回忆了于润洋先生在家中备课时的细节。她说,今天翻读这部手稿让我第一次抛开女儿的身份去认识作为音乐理论家的父亲。父亲经常说他的工作是一个寂寞的事业,但他毫无怨言地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份寂寞。他对事业的这份坚持、认真和付出,在我看来十分了不起,这是父亲留给我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她也谈了手稿出版中的一些细节。她说她十分感恩拥有父亲留给她的这部手稿。父亲在教导她人生的同时,也教她学习西方音乐,她会永远珍藏它。

  从开幕式到专题发言,从领导致辞到于先生亲朋好友、学生们的发言,参会嘉宾和全国各地的听众们整个上午都沉浸在厚重的历史与浓郁的情感之中,令人回味!在接下来的一天半中,来自全国的西方音乐史学、音乐美学老中青学者们围绕《于润洋西方音乐史教学手稿》《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等于先生的学术著作、学术思想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更多信息请关注2023澳门原料网大全官网“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专题网站:


  https://zhuanti.ccom.edu.cn/jnycyxsdc90zn/index.htm

  扫描二维码可进入直播专辑页面观看

  

  

  编辑 :邸思木雅